擴展
真正的自我認知,真正的自我了解,是在感情和情緒的變化中發現的,這些都會給人帶來心靈上的痛苦。因此,我們需要探討這種自我認識的意義和含意,它是更深的盟約式悔改的要素。
這樣的探討對人很有幫助,不只是因為它能減輕旅途中常有的怕懼和焦慮,而且也是因為自我認識在近代的靈修學,並未受到高度的重視。
我們可以在早期教會的教父作品中,找到一個能表達這種感性悔改的概念或是象徵。
教父認為出谷經驗是使人成為成熟基督徒的悔改典範,所謂成熟基督徒就是能夠按照在洗禮中所得的召叫,切實地在生活當中予以答覆,並且使之完成。
每一個人都是從被綑綁和不自由中被引領出來,進入曠野,在那裏流浪了一陣子之後,最後被帶領進入一個新的生命和家園。
對教父而言,每一個在曠野旅行之人所了解的,都成為他們自己內在悔改感性經驗的說明。
(文摘自/"悔改-反身而誠"/光啟出版 31)
亞味拉的聖女大德蘭在她的著作裡,曾肯定我們需要找到這個真正自我的寶藏,這是成熟基督徒旅程經驗的一部分:
「既然我們在世上已經能享受到一些天福,就勇敢地祈求上主,賞賜我們恩寵,不要因為我們的過失而使我們匱乏。祂會指示我們強化靈魂的途徑,好能發覺隱藏的至寶。的確,這至寶是隱藏在我們心內的。」
這種情愛上的變化會導致我們對生命意義產生危機,它在我們走向天主所創造的真我中,會成為一種精神上的痛苦。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有這種經驗,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注意到它。
Jean Danielou對神祕知識曾說:「它是人對自己最深處存在的體認,也就是天主所創造的他。聖依勒內說:『天主的光榮就是活生生的人,人的生命就是看見天主』。所以它不是一個特殊的事實,相反的,它是把人真實的存在實現出來」。
(文摘自/"悔改-反身而誠"/光啟出版 28)
悔改的過程不是行為的改變,或是社會化,而是進入內在,到達自己生命的活力之泉。誘惑和情愛上的變化,並非來自外在的環境,而是出自內心。
這些經驗形成一個非常個人的旅程,也造成一種非常個人的焦慮,以及帶來心靈痛苦的意義危機。
悔改的初期經驗通常和厄里亞的經驗相似,他熱切的為主和聖殿工作:「厄里亞害怕,遂起身逃命......進入曠野,走了一天了路,來到一顆杜松樹下,坐下來求死說:『上主阿!現在已經夠了!收去我的性命吧!因為我不如我的祖先好』。(列王記上19:3-5)」
厄里亞發現在他內有關於他生命意義、抉擇和獻身的問題。他過去對天主的忠誠和熱忱對他並沒有幫助,他的知識反而成了空洞的嘲笑,祈禱好像也變得乾枯和沒有結果。
(文摘自/"悔改-反身而誠"/光啟出版 27)
"悔改-個人歷史的內在經驗"
「當衪還在血肉之身時,以大聲哀號和眼淚,向那能救衪脫離死亡的天主,獻上了祈禱和懇求,就因衪的虔敬而獲得了俯允。衪雖然是天主子,卻由所受的苦難,學習了服從...(希5:7-8)」
試探、祈禱、懇求、大聲的哀號和眼淚、在死亡邊緣的生活、在受苦和經驗的學校學習聆聽,這些經驗都能引導我們走向憐憫,也能為別的受試探者服務。我們需要在自己的經驗中認識納匝勒人耶穌,他曾站在朋友的墓穴旁哭泣,使別人認出他的愛來;他在孤獨和受苦時,也需要朋友和他在一起;他喜歡和人同桌共飲;他也曾在痛苦和被拋棄時呼喊。耶穌藉著這些經驗成為我們的大司祭,我們基督徒因著這樣的經驗,分享基督的司祭權。
William Johnston 曾描述這樣的經驗:「它比心理分析更進入我們靈魂更深的層面......它醫治焦慮、心理困擾、性方面的問題、各種的上癮,它產生令人訝異的內在自由。古老的作者指出,風暴是不可避免的。沒有掙扎,也就沒有人修得品德;不覺得懼怕,也就沒有人得到勇氣;不感到衝突,也就沒有人獲得平安;不意識到性方面的混亂,也就沒有人成就貞潔。
一個人如果沒有仇恨的試探,他不能說他愛人;一個人如果沒有感到軟弱,他不明力量......只有藉著到達失望的邊緣,一個人才能攀登希望的頂峰。」
(文摘自/"悔改-反身而誠"/光啟出版 26)
Latest comments